当前位置: 主页 > 官场杂文 >

王晓方:我给马向东做秘书

来源:南方人物周刊作者:陈磊发布时间:2011-08-28

对媒体将自己描绘成“巨贪秘书”,王晓方有些不满:他已经用生命为罪行付出代价,难道我还一辈子活在他的阴影下?

王晓方,男,45岁,沈阳人,专业作家。他口中说的“他”,是指原沈阳市常务副市长马向东——从1997年至1999年,王晓方给马向东当过两年秘书。

8年前,轰动一时的“慕马大案”,毁掉了慕绥新、马向东,一个死缓,一个死刑。城门失火、殃及池鱼——大案终结之后,王晓方离开了他为之苦苦奋斗的官场,成为了专业作家。

默默耕耘5年,王晓方小有所成:写成长篇小说12部,出版6部,其中《驻京办主任》销售近30万册,《市长秘书》销售10多万,《大房地产商》起印达到7万册。

这些以官场为核心的小说中,关于秘书的细节尤其细腻逼真:

“有的领导连批文件都懒得动脑筋,让秘书先写在小便签上用曲别针夹在文件上,到时候一抄了事,还有的领导秘书把报告写完了还不算,还要把复杂一点的字在括号里标上白字……”

“起初张国昌找女人要给我暗示:雷默,你大嫂今天出差了,不在家。”

“当秘书时就与所有常委秘书达成过一个秘密共识,就是无论谁拿到不利于秘书群体的匿名信,都要扣下来,谁也不要递给领导,要相互保护……”……弃官从文之前,王晓方仅是一名理科硕士,从未写过小说。官场十年,他最多的历练是,为领导写各种各样的应景文章——“服务的领导主管什么,就研究什么,写什么样的文章”。

那么,从一个副省级城市常务副市长的秘书,40岁时才突然转身的王晓方,经历怎样的艰难蜕变,方才成为一名畅销小说作家?理想青年王晓方当年也是一位理想青年——出生于1963年的他,先是赶上了“文革”的尾巴,接着迎来了“学会数理化、走遍天下都不怕”的开放年代,于是,喜欢舞文弄墨的文学青年王晓方,变成了理科青年王晓方。

1981年高考,理科青年王晓方名落孙山——不得不在乡镇里面蹬起了人力三轮车,过上最底层且看不到尽头的生活。两年后,他加入复读大军,最终通过高考的独木桥,进入“天之骄子”行列——被辽宁大学生物系录取。

二年级,王晓方成为系学生会的主席。

和许多学生干部一样,“学生官”的经历,让他对从政充满了欲望。“原来,学生会主席没什么了不起,我也可以当啊。”

两年最底层的工人经历,让他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成熟——“比如,我那时已经知道,要想当上系学生会主席,必须要和党支部书记搞好关系;要想领导交口称赞,首先就要经常在领导面前晃……”

“还有,你看到很多人临场发挥、出口成章,其实说不定之前他就准备了许多遍,早就胸有成竹了!”王晓方说,知道了许多事情的内幕后,他眼中便没有了 “神话”。

大学三年级时,理想青年王晓方当了一回“英雄”,这让他火线入党。

那是一天夜晚,他刚从实验室出来,突然“一个女孩凄厉的呼喊划破了夜空”,接着发现,路旁的灌木从中,一男一女扭成一团,学过武术的王晓方立即上前,与强奸未遂的犯罪嫌疑人扭打在一起……

王晓方说,那时的他,不仅政治追求进步,而且学业也很不错。

他送了记者一本《生态交叉论》的专著,出版日期标明为1988年10月,那时他刚刚大学毕业,考取了中科院环境生态方向的研究生。也是那本专著,让他获得了辽宁省青年科技二等奖,“有些教授也得不了呢”。政治抱负1991年,研究生毕业的王晓方,“当场写文章”,连闯三关,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沈阳市政府研究室。

谈起为什么走上仕途,王晓方说:“这是中国的传统,谁不想当官啊?!你看现在多少人报名考公务员?!”

在创作思考中,王晓方这样写道:“我曾经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人。”

在研究室,硕士王晓方发挥所长,负责起了“沈阳城市生态建设总体规划”的课题。一次,在新疆开会,他又当了一回“英雄”。

与会者组织人到天池游玩,结果,一个11岁的杭州小姑娘掉水里了,王晓方二话没说,一头扎进冰冷的天池中,和小女孩的父亲一起,将女孩救了出来。

那一次,他成了《辽宁日报》报道的对象。

“一次见义勇为偶然,两次见义勇为,不偶然了,总能说明点啥吧。”

1993年,王晓方以副处级调研员的身份,被调到市办公厅当秘书,成为办公厅唯一的硕士。

离权力核心近了,但竞争依然存在——普通的秘书,要给不同的领导写材料;而领导的贴身秘书,随时服务,出路往往好得多。

王晓方开始动脑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