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”,此文章(不加引号的)说的是文学作品,或者广义地说,是文史类作品。那是向为文人雅士所看重的。曹丕甚至说出“文章,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盛事”的话来,可见文学—文章之重要。
本文中将“文章”(加引号的)与政绩连缀。此处的“文章”,与上述文章寓指不同,专指官场上的上报材料和见诸新闻媒介的有关材料之类。这类“文章”,这些年发展很快,蓬蓬勃勃,且门类不少,作用不小,很受青睐,甚至有的已相衍成风。在有些地方有些官员那里,它已与“形象”“政绩”、“工程”等“有机地”联在了一起,成了“文章形象”、“文章政绩”、“文章工程”。一句话,成了宣传自己、夸饰自我、标榜“政绩”、邀功请赏的“新式武器”。此中奥妙,不可不察也。
举个例子罢,河南有一个镇的党委书记为了宣传自己,连续在县报和一家市报发表题为《走进百姓是农村工作的永恒主题》和《服务农民,发展经济》的署名“文章”, “文章”大谈自己如何听民声,解民难,办民事,并言之凿凿地说自己曾四次到一户不肯交税、“难缠”的村民家中,细致入微做思想工作,等等。说得真的似的。其实呢,他老人家从来没有去过那个村子的那个村民家中。就是这种胡编乱造、无中生有、胆子大得惊人的“文章”,竟然成了他标榜“政绩”的工具。
这类“文章”又可分为“三型”。第一是请吹鼓手型的。大多是请记者和准记者来做这营生,当然是有偿新闻了。这些记者妙笔生花,夸大拔高,捕风捉影,于是,所谓的典型啊好干部啊就“脱颖而出”了,当然,官员也就有了“政绩”、“形象”。除记者和社会写手外,秘书也是不可小视的“文章”主力,不少向上呈报的此类材料,与记者这类“文章”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第二属自助型的。多半还是通过媒体公之于众,有的,则直接送到“上头”。“自助”之“自”,若严加考察,有的恐亦名不副实,实系秘书之类而为。但这类“文章”,突出的便是一个“自”字,即,署为官者自己的名,并署官衔,姑称之为“官人文章”罢。官人文章又可细分为两式。一式是自夸的,比如上述的河南某镇的党委书记的那两篇文章便是。撒起谎来脸不变色心不跳,说起大话来理直气壮气壮如牛。这样的“文章”,不明就里者,只有啧啧称赞的份儿,包括“上头”,有时也被唬住了,蒙住了,于是“形象”铸就,“政绩”出来。第二式呢,则是“理论”性的、“表态”性的“文章”。不管知不知,懂不懂,熟不熟,服不服,只要需要,官衔加大名一署,一篇“理论文章”、“表态文章”便横空出世。新世纪了,就写新世纪“文章”;加入WTO 了,就写WTO“文章”,一句话,唯上跟风,就是不唯实不唯民。要的就是这个效果,好有“人”惦记住自己——这个“人”,当然是对他们有用的“人”,“上头”的“人”了。当年的张二江,不就写了不少这类的“文章”么?
我们老是在讲反对形式主义,反对“官出数字、数字出官”,反对华而不实乃至凭空捏造的“形象工程”、“数字工程”、“政绩工程”。殊不知,这“文章政绩”、“文章工程”一样不可小视。说到底,这也是一种官场腐败,或者说,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官场腐败,利用了现代传媒等手段的官场腐败。警惕啊,人们!